誰人更紅?
在擁躉的世界里,這幾乎是一個永恒的話題。
比如筆者偶然看到,有人在網絡上公開發問,「巔峰時期的林志穎,是不是真的能以一人之力抗衡四大天王?」
自我的世界,通常都色彩鮮艷、熾烈無端,當視線放遠,自然就褪色清減。
所以實乃人之常情。
但不妨一敘。

先看一種認知。
有人答,「如果要比較1992年到1993年這兩年的狹義上的巔峰期,林志穎不但不輸黎明,也不輸郭富城,甚至不輸張學友和劉德華。」
他以林志穎出道兩年、四張專輯,對比後來周杰倫出道的四張專輯,認為其在華語樂壇「爆炸的力度」,并不弱多少。
再引出「亞洲小旋風」稱號。
進而又以「首次在紅館開個唱的最年輕歌手紀錄保持者」,來反證其「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雖然他也有進一步的結論,說林志穎「能以一人之力抗衡四大天王」,這是「吹牛」。
但僅限于其所謂「廣義巔峰期」。
所以其核心結論,仍然可以理解為,「狹義」巔峰期的林志穎,可以「抗衡四大天王」,至于是單打獨斗還是四個一起上,這個不用多做延伸。
是這樣嗎?

以筆者所見。
偶像崛起的本質,是「激活」與「掠奪」。
比如郭富城在台灣樂壇大紅,就「激活」了那群熱愛「少年派」與「雕刻美顏值」的少女,及至他回到香港,自然不但會「激活」,也必然會從同期大紅的黎明甚至是劉德華那里,「掠奪」走有同樣潛質的擁躉。
反推黎明在香港樂壇的崛起,也是一個道理,他「激活」并或從劉德華那里「掠奪」走的擁躉類型,就是傾心「高大身形」、「俊朗內斂」類型的群體。
甚至再推延至譚張爭霸時期,也是同樣道理。
這是偶像派之間的「戰爭」。

林志穎也不例外。
但與之同時,他又要算是相當「另類」的偶像崛起。
別人是以個人稟賦與特質,在亂軍當中殺出一條血路,他是比照著郭富城的模樣和風格,被飛碟發掘,甚至連歌路、髮型與身高,都幾乎一致。
所以他當年脫口而出的那句「爸爸」,雖然是年少輕狂,卻其實當真說起來,郭富城與他,也當真是有某種「傳承」的意味。
而他不但「激活」了更低年齡段的擁躉,更反過來開始「掠奪」四大天王固有的擁躉群體,郭富城就首當其沖。
這也是世事的有趣之處。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