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把徐忠信帶走那天,他女兒正出門買牛腩,回家只見爸爸倒在客廳,手機停在《使徒行者2》的幕后花絮。她沒哭出聲,先拉上窗簾,給殯儀館發私信:別掛牌,別讓狗仔航拍。
三年后,田啟文卻在電台把這段私室畫面講成連續劇,連「嘴角有白沫」都描述得立體聲。女兒半夜刷到切片,氣得手抖:我爸不是劇情梗概,他是我爸。

我懂她怒點。我爸走那年,也有親戚在飯桌直播「他最后一口氣多痛苦」,我當場掀了轉盤。死亡不是公共版權,痛苦更不是彩蛋。

田啟文說習慣了「代表大家發言」。可徐家人從沒給他授權書,只在葬禮簽過一張「低調」的口頭協議。那張協議現在被流量撕得粉碎。

更尷尬的是,網友一邊罵田啟文,一邊把「笑臉虎去世細節」推上熱搜。罵與看,同一批賬號。平台笑得比雷一笑還開心。

我翻了徐忠信舊采訪,他講自己十歲進京劇學校,每天腿壓到哭,老師吼:別出聲,觀眾花錢不是聽你喊疼。原來早幾十年前,他就學會把疼關進幕布。沒想到最后一幕,幕布被人拉開,票價免費。

女兒發文后沒再更新,頭像換成爸爸在《鐵雞斗蜈蚣》的笑臉,黑白。田啟文微博停更三天,第四天轉發行業倡議書,標題寫著「尊重逝者」。點進去,評論區全是同款蠟燭表情,像批發來的。

有人說:娛樂圈嘛,沒新聞就是死亡。可我覺得,真正的死亡是有人替你發言,而你被噤聲。

徐忠信一生教人怎麼漂亮倒地,卻沒人教他家屬怎麼漂亮站起。現在倒好,觀眾散場,垃圾袋裝著他的最后隱私,被風吹得滿街跑。

下次再刷到「獨家細節」,別急著點贊。先問一句:如果那是我爸,我愿意被這樣消費嗎?

答案若是否,就長按舉報。讓死人安息,讓活人閉嘴,讓流量滾蛋。
就這麼簡單。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