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發是世界范圍的常見皮膚問題。據《澎湃新聞》報道,目前全球81億人口約有20億脫發者,占四分之一左右。另外,亞洲新聞台也報道說,中國人口中每6人就有1人面對脫發問題。
當然,這些脫發者中有些是因為做過化療而掉頭髮。
幸好世界上還有假發這一偉大發明,才能解決這個龐大群體面對的「三千煩惱絲」問題。另外,也有不少人為了趕時髦也興起接假發,更是帶動這個「黑金經濟」的蓬勃發展。
假發又分好幾種:人發、動物毛、化纖以及混合發。
其中,人發制作的假發是最貴的,具有佩戴舒適、使用周期長、不易打結、可反復使用等優點。
買賣人發來制作假發早已是一門大生意。主要來源有:中國發、印度發、巴西發、緬甸發、蒙古發、越南發和歐洲發等。其中又以「印度發」的占比最大,也是最便宜的一種假發。
全球最大的假發生產地,就位于中國河南省許昌市。世界上每10個假發,就有6個產自此地。
近年來,越南也奮起直追,假發如今已成了該國蓬勃發展的行業,當地人直接稱這些假發為「黑金」。不過他們的「賣點」不是產量多,而是高質量的假發。
人口只有約440萬的許昌城市,每年的發制品出口額可達34億新元。
在2022年,許昌發制品累計出口額達143億人民幣(27億新元)。
鼎盛時期,許昌市建安區(許昌縣)靈井鎮小宮村900多戶村民,有80%的家庭從事頭髮生意。
小宮村的收頭髮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末。
據當地老人說,假發最早是給一些京劇班子做戲服、胡子等道具。
20世紀初,另一個村子——泉店村有一名叫白錫和的人,與前去中國的外國商人合開了發莊「德興義」,用鋼針換中國國內婦女的頭髮,然后賣給德國商人銷往海外。這些頭髮之后被加工成為假發,在海外大受歡迎。
隨著「德興義」發莊生意越做越大,當地村民也被帶動起來,陸續做起了頭髮生意。
村里的人最初只是收頭髮,後來德國商人提供木梳、叉子、篦子等工具,并向村里人傳授頭髮加工技藝,如何泡發、將發辮一絲絲扯開、理順,再按不同尺寸分檔扎把,裝箱出口。就這樣,整個村莊漸漸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檔發集散地。
外商利用中國廉價出口的檔發做成假發,搖身一變就身價水漲船高(數十倍升值效應)。當時全球假發銷售市場主要牢牢攥在日本和韓國手里。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國當地假發商人鄭有全決心打個翻身仗,高薪引進人才打破外商設置的設備、技術等諸多壁壘,掌握了從檔發、色發到工藝發的一整套工藝技術,創立品牌。
鄭有全打通直銷渠道,讓許昌完成了從原發集散地到代加工廠的一條龍服務,「實現了中國人做真正假發成品的夢想」。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