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一點半還在改PPT,手機彈出一條推送:女星一句不喜歡可以不做,把打工人最后遮羞布撕得稀碎。
很多人瞬間清醒。加班沒工資,被老闆一句「市場就這樣」堵回去,現在連明星也站出來教做人。辭職真這麼容易,誰還擠在捷運里打盹。

滕麗名的老公被匿名郵件錘,內容很簡單:佳能總監,逼下屬加班,不給錢。郵件截圖里寫著「項目上線前全員通宵,調休取消」。員工爆料后,她先出來解釋「事實有出入」,後來干脆放話:老公沒受影響,自己當年在TVB也沒拿過加班費,不喜歡可以不做。
一句話,把打工人的怒火點燃。評論區瞬間分成兩撥。一撥罵她高高在上,不知人間疾苦;一撥替她喊冤,說家屬不該背鍋。可真正刺痛大家的,是她把「加班不給錢」說成行業默認,還把TVB那段經歷當勛章。

TVB的加班史,老港劇迷都聽說過。拍警匪片,演員連續三十六小時不卸妝,睡在片場地板。那時候沒人敢吭聲,吭聲就換角。滕麗名從九十年代熬過來,自然覺得「能熬是福」。可她忘了,當年演員怕丟工作,現在年輕人怕的是一輩子買不起房,還要倒貼公司電費。
勞工處條文寫得清楚:工作日加班,必須按小時補錢,或者調休。真要走法律程序,員工勝算不低。現實卻是,仲裁排隊半年,律師費先掏幾萬。公司耗得起,個人耗不起。于是「不喜歡可以不做」成了老闆們最順手的擋箭牌。

有人翻出佳能香港去年的財報,人工成本下降百分之七,同期銷售額反增。錢去了哪,一目了然。大集團尚且如此,二三十人的小公司更敢玩文字游戲:合同里寫「視項目情況安排調休」,等于告訴員工,加班白加。
滕麗名不是老闆,卻替老闆說了最狠的話。明星收入按天算,拍一集劇夠普通人干半年。他們眼里的「堅持」,在普通人這里是「被吸血」。
立場不同,說出來就是冰刀子。

真正可怕的是,這種思維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廣告公司凌晨兩點拉群,銀行周五下班發需求,教培機構周末搞地推,統一話術:年輕人多吃苦。吃苦可以,得給糖,不能畫餅。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