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何一定要收復台灣?
有人說中國土地一寸也不能被割裂出去,近代百年國恥喪失了約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能再重復了!
有人以歷史作為台灣自古本來就是中國領土為依據。據古文獻記載,中國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三國時代。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
以現代行使國家主權的標準:貨幣發行權、征稅權、駐軍、行政管理、疆界、出入境管制權等,中國對台灣的主權行使是明末清初。
以法律來說,台灣自日本投降后就已經回歸中國,只是國共內戰而分裂。但是在國際和兩岸的法律上,台灣是屬于中國,現狀是一國兩府!雖然台獨極力否認,但就是不敢正名制憲,只能借殼上市。有事中華民國,無事台灣。
以民族情感上,兩岸本來都是漢民族。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台灣是漢族占比例最高的省份,超過95%。
以歷史傷痕來看,台灣是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犧牲3500萬人才收回來的,絕對不允許任何人將他從中國分割出去。
以上敘述中國一定要收復台灣的原因,基本都屬于情感面和法律面,我們再回歸現實面,來看看清朝施瑯寫給康熙皇帝的《恭陳台灣棄留疏》。
施瑯平定台灣后,清廷內部對台灣的棄留問題一度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雖然清廷為消滅了鄭經集團感到高興,但有些人卻對台灣這彈丸寶島卻并不怎樣重視。這派人認為「台灣隔在大洋以外,聲息皆不通」,因而主張「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納款通貢,即為賀蘭有亦聽之」。但也有人認為雖然保留台灣是個負擔,但丟棄它也會遺禍,處于兩難境地,權衡不定。
戰略地位
施瑯于康熙22年(1683年)寫給康熙皇帝的《恭陳台灣棄留疏》,對台灣的戰略地位、戰略資源、戰略利益、內外戰略環境,以及與中國東南沿海的地緣戰略關系等作了精辟的闡述,力陳中國必須擁有台灣的原因。
疏文太長,簡單說要點。
以地緣戰略、軍事國防角度來看,「台灣若不屬于中國,就會成為賊巢」,威脅中國江、浙、閩、粵四省,遏制中國出海,損害其海洋利益。
鄭芝龍、荷蘭人、鄭成功就先后以台灣為基地,奏疏說「盤踞其地,糾集亡命,挾誘土番,荼毒海疆,窺伺南北,侵犯江、浙,成為海外之國,漸作邊患。」
施瑯的戰略眼光和戰略思維的敏銳與深邃,未來歷史發展的確如他所說。
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時,美國人一早就看出台灣的戰略價值,但當時他尚無力爭霸世界,于是就利用日本來撬動列強在中國建立的秩序,希望亂中取利,明里暗里支持日本對中國的甲午戰爭,幫助日本占領台灣。
抗日戰爭時,為了斬斷中國從外獲得物資,日本也以台灣作為基地來封鎖中國海岸線。
就是現在,美國也把台灣作為遏制中國的不沉航空母艦,并利用地理之便,在台灣建立樂山雷達站竊聽中國。
同室操戈
如果你真正明白「台灣若不屬于中國,就會成為賊巢」的底層邏輯,就算中國讓台灣獨立,台灣也不會和中國和平相處。台灣政客再蠢,也明白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他們一定會擔憂中國忽然覺醒而收回台灣,所以必然借用外力和中國對抗,同室操戈。
因此兩岸和平只有統一,沒有一邊一國,更沒有一中一台。
施瑯也提到經濟層面,說台灣「野沃土膏,物產利薄,耕桑并耦,魚鹽滋生,滿山皆屬茂樹,遍處俱植修竹。硫磺、水藤、糖蔗、鹿皮,以及一切日用之需,無所不有。」
雖然在工業化時代,以上的經濟價值并沒有農業時代那麼大,但台灣畢竟是寶島,并非蠻荒之地,實在沒有放棄的理由。有人說台積電很有價值,其實它本質還是代工,離開外國供應鏈,他就真的生產不了什麼?
台積電的戰略價值是被高估的。就算中國成為台積電的最大股東,有絕對話語權,可西方一旦禁售光刻機,光刻膠等材料,沒有完整產業鏈支撐的台積電又有何用呢?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