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華夏大地,有且只有四姓是所謂的「通天家譜」,這四姓就是孔、孟、曾、顏。這四家的祖先都分別追溯到孔丘、孟軻、曾參、顏回四大圣賢,四家所用的字輩千百年來完全相同。
這四姓始祖,古往今來,皆以圣人尊之。至圣為孔子,孟子被尊為亞圣,他是孔子之再傳弟子,而復圣顏回、宗圣曾子均是孔子的嫡傳高足。
孔孟顏曾四姓在現實世界雖沒有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園,卻以「斯文在茲」的信念為后世中國人建立了一個精神家園。
這個看似與國家民族沒有多大關系的同族譜之字輩,實際上卻折射出一個民族血脈相承的縮影。
一
該四姓后人的現取名,正式訂出行輩是從孔門第五十六代開始的。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賜孔氏八個輩字:即「公、彥、承、弘、聞、貞、尚、胤」供起名用。
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學及洪武十七年第五十七代孔訥先后襲封衍圣公。
明末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蔭植)奏準,崇禎帝賜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賜字「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民國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立二十個字咨請當時的北洋政府核準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
到現在為止,已知最小的輩是孔門第八十三代「念」字輩。因此,不少孔孟等四姓后人從名字上就能看出來輩分大小。
有待指出的是:這并非是孔、孟、顏、曾傳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禮部調查整理,報皇帝欽定作為孔孟顏曾后裔行輩的順序的。現家譜如下:
希、言、公、彥、承,
弘、聞、貞、尚、胤;
興、毓、傳、繼、廣,
昭、憲、慶、繁、祥;
令、德、維、垂、佑,
欽、紹、念、顯、揚;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肈、彝、常;
裕、文、煥、景、瑞,
永、錫、世、緒、昌。
二
上述四姓族譜,據說「卜」姓亦遵照之。卜商為卜姓始祖。不過,卜子的影響力遠不及上述四圣。
說到四姓該族譜,尤以「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而耳熟能詳。在當代四姓的族人中,許多人都會當做家譜來背誦。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說這是孔孟兩大家的家譜,也有些人說這是孔孟顏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譜。
嚴格的講,這些表明輩分的名子開頭「字」不是家譜,家譜是記載某個家族世系傳承情況——即各個支脈的男性家庭成員及其配偶、兒孫年齡職業住址等情況(封建社會中女性長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計入家譜)的花名冊(類似家族內部的戶口登記薄)和家族成員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跡的記錄本。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