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的一個午后,清華園的咖啡館里,楊振寧與翁帆和幾位友人小聚。
彼時楊振寧已 96 歲,聽力略有下降,翁帆坐在他身邊,偶爾會湊到他耳邊復述友人的話。聊天間隙,一位友人半開玩笑地問楊振寧:「楊先生,要是將來那一天到了,您同意翁帆再嫁嗎?」
話音剛落,咖啡館里瞬間安靜下來。
翁帆端著咖啡杯的手頓了頓,下意識看向楊振寧。
楊振寧先是笑了笑,目光落在翁帆臉上,帶著幾分打趣的語氣說:「年輕時候的小楊啊,肯定不同意;但百年之后的老楊,會同意的。」
這句話出口,翁帆的臉色明顯沉了下來。
她放下咖啡杯,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委屈:「我當然不會再結婚,你怎麼能這麼講!」
在場的人都看出她有些生氣,或許是覺得楊振寧沒把自己放在心上,或許是不愿接受 「分離」 這個話題。
楊振寧見她真的動了情緒,收起玩笑的神色,伸手輕輕拍了拍她的手背,語氣放緩:「我這不是許可,是祝福啊。」
他頓了頓,看著翁帆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說:「我走之后,你還這麼年輕,總不能讓你一個人孤零零過一輩子。我希望你能繼續過完整的人生,這才是我想看到的。」
翁帆怔怔地看著他,眼眶慢慢紅了。
她後來在采訪中回憶:「那時候我只覺得委屈,覺得他不理解我的心意。可後來靜下心來想,才明白他的用心 —— 他不是不愛,而是太愛,愛到愿意放下‘占有’,只盼著我好。」
那場小小的爭執,像一面鏡子照出兩人愛情的模樣:翁帆的 「急」,是把彼此看作生命里不可替代的唯一;楊振寧的 「同意」,是把對方的未來看得比自己的 「占有欲」 更重。世俗眼里的 「年齡差距」,在這份懂得里,成了無關緊要的背景。
很多人只看到他們婚姻里的 「年齡差」,卻沒看見那些藏在細節里的相互扶持。
2004 年兩人結婚后,翁帆便成了楊振寧的 「貼身助手」—— 早上陪他散步,幫他整理學術手稿;下午陪他去清華物理系辦公,幫他篩選郵件、記錄會議要點;晚上則一起坐在書房,他看物理期刊,她讀文學書籍,偶爾抬頭相視一笑,無需多言便懂彼此。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