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作為父母的你,是怎麼做的?
打一頓,不讓他繼續哭?滿足他的需求?還是完全不搭理,任由孩子自己哭呢?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了一條視訊,視訊中媽媽對情緒崩潰的孩子的做法,受到了眾多網友的點贊。
首先,這位媽媽靜靜地陪在孩子身邊,任由孩子發泄情緒,因為這個時候,不管你跟孩子說什麼,他都是聽不進去的。
然后,等孩子情緒稍微平靜了一些,再試著溝通「你能告訴我,你這受了多大的委屈,你要鬧成這樣嗎?」
等孩子說明了自己哭鬧的原因后,媽媽還是疏解他的情緒,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哭鬧、情緒崩潰是有娃家庭一定會經歷的事情,但父母處理孩子情緒的方式,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性格發展以及情緒管理能力。
一種情緒,而情緒本身就是多面的,有喜悅就會有傷心,有大笑就會有哭鬧。
而孩子的情緒很大一部分都是來源于身體本身。尤其是對于3歲之前的孩子,幾乎沒有什麼情緒可言,哭鬧無非就是渴了、餓了、累了。
3歲之后,孩子獨立活動的空間擴大了,能自主玩耍的游戲多了,遇到搭的積木歪倒了,感到挫敗了就想哭;
或者因為媽媽的一句批評,受委屈了,感覺媽媽不愛自己了,也要哭。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曾說:「在早期的成長中,‘哭’能在爸媽和孩子間引發依戀情緒。」
孩子哭的時候,是最需要父母愛和幫助的時候,也是父母發現問題、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寶貴機會。
曾經有一位家長反應,最怕孩子在大庭廣眾之下哭鬧,那時候恨不得把孩子丟那里不管了。
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的情緒很容易被孩子情緒所感染,變得暴躁、焦慮,甚至失去理性的思考,采取不恰當的處理方式。
倘若父母能在這個時候,用耐心和愛接納孩子的情緒,從情緒中跳出來看問題。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