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6大國有銀行開始連續降息,其他中小銀行也紛紛跟進。國內銀行之所以連續下調存款利率,主要是希望能通過降息的手段,來刺激國民消費和投資,以便能夠更好的拉動經濟增長。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國內消費需求還在持續萎縮,特別是在家電、汽車等中高端消費領域的需求萎縮還在持續。
對此,一些專家感到困惑,現在銀行存款利率都已經處于歷史較低的水平,為什麼國內老百姓還是不肯消費?同時,也有學者提出建議,可以把銀行存款利率降為零,這樣就可以刺激國民去消費了。
而我們則認為,并不是中國老百姓不懂得如何消費,而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導致老百姓沒錢進行消費。所以,一味的降低存款利率對于刺激消費往往會適得其反,而是先要找到老百姓不敢消費的原因,對癥下藥,這樣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第一,收入分配問題要解決
現在國內老百姓的收入普遍比較低。據稅務部門的統計,月工資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占比僅有14%,就是在我國7.5億的勞動人口當中,只有1億多人口的收入要高于5000元,還有很多人的月收入只有2-3000元。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指望收入并不高的老百姓都去大肆消費,那是不太現實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GDP蛋糕向老百姓傾斜,而只有國民手里都有錢了,靠內需來拉動經濟就指日可待了。
第二,老百姓有后顧之憂
現在很多老百姓都想把錢存入銀行,主要是為了應對將來失業、子女教育、買房、看病醫療、養老等各方面的潛在支出需求。
先拿子女教育和看病醫療來說,現在子女教育各方面的支出越來越高,培養一個孩子光在教育上的支出,就是很大的一筆錢。
同時,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萬一生病住院,自費這一部分也要拿存款去支付的。所以,除非能把老百姓的后顧之憂都給解決了,否則不管銀行如何降息,老百姓都不敢消費。
第三,國內貧富差距較大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