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之遙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隨著經濟的發展,建筑越建越高,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逐漸成為了城市中非常靚麗的風景線。但隨著建筑的高度不斷增加,地震帶來的潛在威脅也越來越大。
地震發生時,是建筑底部更容易被破壞,還是頂部更容易被毀壞?到底該往上跑還是往下跑?高層住戶該怎麼辦?
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先了解地震是如何導致建筑被破壞。

現代城市中的眾多高層建筑(圖片來源:veer圖庫)
與金門大橋發生特殊振動的原因一樣,地震導致建筑破壞的主要原因也是共振。
共振,是指一個物體的振動,會帶動另一個物體的振動。二者的振動頻率越接近,共振產生的振動幅度會越大。同時,共振具有累加效應,當阻尼較小時,持續性的共振會導致振動幅度越來越大。
一根細桿,僅僅是猛烈地揮動一次,并不一定會被晃斷。
但是,如果周期性地晃動桿子,桿子的振動幅度就會被我們越晃越大。當揮動頻率和桿子自身的固有頻率較為接近時,這種變化就會特別明顯。
高層建筑,因其較為細長的特點,可以看作是屹立在大地這張「桌子」上的細長「積木」。大部分時候,大地這張桌子都是不會大幅移動的。但是當地震發生,大地這張「桌子」會大幅度晃動,桌子上的「積木」也會被帶著來回晃動起來。而當晃動的頻率與建筑的固有頻率較為接近,且地震作用力極大的時候,建筑的晃動頻率就會越來越大,并導致最終發生倒塌。
我們身處高樓,突發地震的時候,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一個問題是,往上跑還是往下跑?
要做出正確的決策,我們需要先了解,地震發生時,建筑的上層和下層哪部分更容易被破壞?

地震后的雅安(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事實上,地震發生時,與高層相比,底層反而更容易破壞。
我們可以用晃動細長的桿子來理解。來回晃動一根桿子,桿子頂部來回移動的幅度更大,但是受到的力會更小;而底部來回移動的幅度更小,但受到的力會更大。地震發生時,底部受到的剪力會更大。所以,在建筑設計的時候,考慮到剪力的不均勻分布,會對底層進行加固設計。地震的剪力分布不確定性更大,相比于高層,底層更容易被破壞。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