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醫生的形象,人們立刻會想到白大褂。
若是醫生出入手術室,則是一身顏色偏藍或綠的衣服。
看上去,醫生的這身打扮稀鬆平常。
可仔細一琢磨,卻又生出了疑惑:
白大褂是如何穿到醫生身上的?
為何上手術台的醫生卻要穿著藍色的手術服呢?
灰長袍到白大褂:
從保護醫生到保護病人
在20世紀前,歐美醫生的穿著到像紳士。
戴著高聳禮帽,穿著灰色長袍的醫生,穿行于早期的醫院裡。
在那時,現代微生物學與消毒的概念尚未建立,醫生的這身打扮完全是為了
「保護自己」——避免血跡、灰塵等汙染長袍下面的衣服。
灰色的長袍,能盡可能使汙漬不那麼明顯。
而在中世紀的歐洲,醫生們還會佩戴「鳥嘴面具」,
一身從頭到腳的灰或黑色長袍,看上去儘管嚇人,卻是人類與瘟疫鬥爭的歷史見證。
白大褂穿在醫生身上,只不過百餘年曆史,被視為乾淨整潔的象徵。
有一種說法是,英國的外科醫生約瑟夫•李斯特,最早對外科手術消毒進行了推廣。
從他開始,白大褂才逐漸流行起來。
如今,美國有不少醫學院在學生畢業時,會進行「白大褂授予儀式」。
這個儀式極為莊重,象徵著醫學事業的開始。
大約50% 的病人認為,醫生在日常穿著外面套上一件白大褂,才像個醫生。
顯而易見,白色是最容易被弄髒的顏色。
只要一點兒血汙或灰塵,純淨的白色便顯得難看。
這便促進了白大褂的清洗和消毒工作,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病人」的作用。
有機會不妨注意醫生身上的白大褂,瞧瞧領口袖口是否黑汙,質地是否挺括吧。
當然,也有醫生抱怨:「現在的白大褂不好看,千篇一律,沒有特色。」
醫院裡到處晃動著穿白大褂的人,即便是大牌教授,也「泯然眾人矣」。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