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眼,點擊卡片關注,加星標,以防失聯
新加坡安溪會館2022年剛慶祝成立100周年,算得上是本地歷史悠久的宗鄉團體。然而,一般人對安溪人在新加坡社會做過的貢獻相信所知不多,尤有甚者,有的還可能存在一些誤解。
新加坡安溪人最多
新加坡安溪會館主席楊云仲透露,他們有2000多名會員,是縣級會館會員人數最多的其中一個。他解釋:「上世紀初,安溪老家經濟落后,民不聊生,再加上兵荒馬亂,土匪如毛,很多鄉民不得不越洋到南洋謀生。後來,中國內戰,官軍到處拉壯丁,新加坡于是又來了一波波的安溪難民。」
新加坡人口截至2022年6月有564萬人,公民和永久居民占407萬人, 華裔占76.2%。根據2009年的統計數據,總人口當中要以閩南泉漳民系約占43%,比其他籍貫如潮州和廣東都高出許多。
在2012年根據泉州大學師范學院副院長林華東
(二級教授)的研究報告,新加坡安溪人有大約50萬人。他是從200年前開始有安溪人移民到新加坡的各個農村不同姓氏的族譜記載計算出來。
種韭菜蔥茅楊桃聞名
1982年出版的《新加坡安溪會館鉆禧紀念特刊》,刊登了老報人彭松濤采訪了15位安溪鄉賢寫成的文章:《安溪人對新加坡鄉村區開發工作的貢獻》。
彭先生寫道:「新加坡的鄉村區,幾乎大多數是安溪人和南安人。據估計,在戰前安溪移民有兩萬多人,……成為新加坡開發時期主要勞動力。」他們主要從事農耕,開墾叢林荒野,種植糧食、蔬菜水果、包括椰子黃梨等。他們也擅長飼養禽畜,有些則投身手工業、建筑業、五金業、青草藥業、金融業和運輸業。并在茶葉出入口行業擁有較大優勢。
彭松濤在文章中介紹,當年安溪人密集居住的地區有:樟宜路、淡濱尼路、韭菜芭(翡瓏山下)、蔥茅園(大成巷)、勵農芭(羅弄泉)、水涵路九條橋(宏茂橋)、福山亭(湯申路)、五百間(順福路)、光明山(湯申路)、紅毛丹格(湯申路)、烏橋(羅弄古古士)、角頭后(楊厝港)、陳牛廊(謙福路)、河水山(中 魯、合洛路)
、四腳亭(金殿路)、大港內(荷蘭路)、楊桃園(西海岸路)、裕廊路11公里至 27公里半、大士村。
他說:「 新加坡一半園丘土地,是由安溪農民,流了血汗翻開掘墾的。想到今日新加坡許多新鎮組屋區原來的鄉村地,是當年由安溪籍的前輩用血汗開辟的。」
他補充道,安溪人「種植韭菜,其品種非常特出,菜身不高但細嫩香甜, 很受巴剎歡迎。……大成巷一帶種植蔥茅。亦大出名。……西海岸種植楊桃……而有楊桃園之稱。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嚴禁無授權轉載,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
文章未完,點擊下一頁繼續
下一頁